時運天注定,氣數有定律——讀當年明月《明朝那些事》有感
發布時間:2020-02-07 16:38:16 信息來源: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南昌南管理中心 瀏覽次數:
2020年的鼠年春節,注定不平凡,一場突出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,隨著春節的臨近,從湖北武漢蔓延至全國。生命重于泰山,疫情就是命令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,一場抗病毒阻擊戰在大江南北打響。全國人民眾志成城,同舟共濟,萬眾一心,共克時艱,組織醫護人員、防疫物資馳援武漢;聽從號召,居家隔離,不走動,戴口罩,勤洗手,預防病毒蔓延,阻斷病毒傳播,盼望早日打贏這場攻艱戰。
就在被隔離的這幾天里,在保證正常工作運轉的同時,讀書成為了我在抗疫中尋找快樂、排遣寂寞的一種方式。其中,我選讀了《明朝那些事》這部宏篇巨作,并產生了自己的感想。
眾所周知,明朝是華夏歷史上最后一個正統的封建王朝,是一個非常特別甚至奇葩的王朝,也是黨派紛爭、人才輩出、經濟發展、文化繁榮、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王朝。在整個有明一朝,像朱元璋、于謙、努爾哈赤、張居正、解縉、楊慎、海瑞、湯顯祖、王陽明等等,他們或橫刀立馬,馳騁沙場,或文章妙天下,忠義貫春秋,叱咤風云,如雷貫耳,名揚天下,有經天緯地之才,立千古不朽之功,都是改變和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。而當時的江西,翰林多吉水,戲曲出臨川,江右學派睥睨群雄,獨領風騷。
在閱讀過程中,隨著作者的筆墨,跟著大小人物的命運軌跡,穿越三百年的隨歷史跌宕起伏,注視著大明王朝外與北方游牧民族斗,內部互相傾扎窩里斗,你爭我奪,你死我活,從蓬勃興起逐漸走向枯萎滅亡的全過程,以及無數人的命運、生死、榮辱,無論是波瀾壯闊,還是默默無聞,無論是波濤洶涌,還是驚濤駭浪,都是那么的蕩氣回腸,那么的黯然神傷。這其中有智慧、忠誠、善良、勇敢、剛強,也有愚昧、殘暴、陰險、狡猾、退讓;有希望、熱情、歡樂、氣節,也有迷茫、冷漠、痛苦、妥協;有猶豫,也有決斷;有興榮,也有衰亡;有時運,也有氣數;有開始,也有結束。而我很少有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”、“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”的曠達與豪邁,更多的是“傷心橋下春波綠,曾是驚鴻照影來”的曠世凝視與嗟嘆。
我終于知道黃仁宇先生為什么寫《萬歷十五年》,我也終于知道徐中約先生的《中國近代史》為什么要提早二百年。
嘉靖萬歷十五年,大明航船拐彎轉折,帝國烏云密布,山雨欲來。公元1600年,在遼東那角落里,海西女真、建州女真、東海女真、黑龍江女真相繼興起,而正是在明遼東大將李成梁的扶持下逐漸壯大起來的建州女真,最后取代了大明,一統江山。
一個王朝,“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。”當他走向衰亡時,無論是誰,即便窮盡一切,使出渾身解數,也難以力挽狂瀾,拯救于危難。公元1644年,最后的較量,風雨飄搖的大明朱氏王朝氣數全盡,走完了276年風云激蕩、刀光劍影的生命歷程,悲壯地走向它的終點。可憐的崇禎,倒霉的崇禎,絕望的崇禎,決不妥協的崇禎,有心殺敵,無力回天,毅然決然地自盡于煤山,留下遺言:“任賊分尸,勿傷百姓一人”。所有的愛恨情仇,所有的利益紛爭,所有的成王敗寇,所有的陰謀算計,一切的一切,都結束了……千秋霸業,萬古流芳,一朝隕落,終成糞土,王侯將相,都作笑談。
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大明復制版的不可一世的大清和無可奈何的光緒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的《臨江仙》是怎么說來著的!?
走上了這條路,就不能再回頭。
歷史是面鏡子,映照的是當下,折射的是未來。
然而,黑格爾說: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,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。”
往事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在這樣一個萬家團圓的春節里,在這樣一個病毒肆虐的日子里,懷著對自然無限的敬畏和對生命更多的感恩,我們依然要仰望星空,相信自己,相信未來。(占炳移)
就在被隔離的這幾天里,在保證正常工作運轉的同時,讀書成為了我在抗疫中尋找快樂、排遣寂寞的一種方式。其中,我選讀了《明朝那些事》這部宏篇巨作,并產生了自己的感想。
眾所周知,明朝是華夏歷史上最后一個正統的封建王朝,是一個非常特別甚至奇葩的王朝,也是黨派紛爭、人才輩出、經濟發展、文化繁榮、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王朝。在整個有明一朝,像朱元璋、于謙、努爾哈赤、張居正、解縉、楊慎、海瑞、湯顯祖、王陽明等等,他們或橫刀立馬,馳騁沙場,或文章妙天下,忠義貫春秋,叱咤風云,如雷貫耳,名揚天下,有經天緯地之才,立千古不朽之功,都是改變和影響歷史進程的關鍵人物。而當時的江西,翰林多吉水,戲曲出臨川,江右學派睥睨群雄,獨領風騷。
在閱讀過程中,隨著作者的筆墨,跟著大小人物的命運軌跡,穿越三百年的隨歷史跌宕起伏,注視著大明王朝外與北方游牧民族斗,內部互相傾扎窩里斗,你爭我奪,你死我活,從蓬勃興起逐漸走向枯萎滅亡的全過程,以及無數人的命運、生死、榮辱,無論是波瀾壯闊,還是默默無聞,無論是波濤洶涌,還是驚濤駭浪,都是那么的蕩氣回腸,那么的黯然神傷。這其中有智慧、忠誠、善良、勇敢、剛強,也有愚昧、殘暴、陰險、狡猾、退讓;有希望、熱情、歡樂、氣節,也有迷茫、冷漠、痛苦、妥協;有猶豫,也有決斷;有興榮,也有衰亡;有時運,也有氣數;有開始,也有結束。而我很少有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”、“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”的曠達與豪邁,更多的是“傷心橋下春波綠,曾是驚鴻照影來”的曠世凝視與嗟嘆。
我終于知道黃仁宇先生為什么寫《萬歷十五年》,我也終于知道徐中約先生的《中國近代史》為什么要提早二百年。
嘉靖萬歷十五年,大明航船拐彎轉折,帝國烏云密布,山雨欲來。公元1600年,在遼東那角落里,海西女真、建州女真、東海女真、黑龍江女真相繼興起,而正是在明遼東大將李成梁的扶持下逐漸壯大起來的建州女真,最后取代了大明,一統江山。
一個王朝,“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。”當他走向衰亡時,無論是誰,即便窮盡一切,使出渾身解數,也難以力挽狂瀾,拯救于危難。公元1644年,最后的較量,風雨飄搖的大明朱氏王朝氣數全盡,走完了276年風云激蕩、刀光劍影的生命歷程,悲壯地走向它的終點。可憐的崇禎,倒霉的崇禎,絕望的崇禎,決不妥協的崇禎,有心殺敵,無力回天,毅然決然地自盡于煤山,留下遺言:“任賊分尸,勿傷百姓一人”。所有的愛恨情仇,所有的利益紛爭,所有的成王敗寇,所有的陰謀算計,一切的一切,都結束了……千秋霸業,萬古流芳,一朝隕落,終成糞土,王侯將相,都作笑談。
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大明復制版的不可一世的大清和無可奈何的光緒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的《臨江仙》是怎么說來著的!?
走上了這條路,就不能再回頭。
歷史是面鏡子,映照的是當下,折射的是未來。
然而,黑格爾說: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,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。”
往事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在這樣一個萬家團圓的春節里,在這樣一個病毒肆虐的日子里,懷著對自然無限的敬畏和對生命更多的感恩,我們依然要仰望星空,相信自己,相信未來。(占炳移)